学院概况
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肇始于1958年谢希德院士创办的复旦大学半导体物理专业,是学校主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大力推动新工科建设的旗帜力量。学院作为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培养和科研攻坚的国家队,以培养具有颠覆创新能力和产业变革能力的人才为根本任务,集中复旦大学最优势的教学科研教师,发挥全国高校中唯一齐聚集成电路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和全产业链布局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立交桥’培养方案设计、建设一流人才培养高地。
学院秉持“厚基础,重实践,源创新”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复旦大学“2+X+Y” 培养体系,拓宽专业入口。坚持“学生家长所思,学子内心所想”的育人宗旨,持续优化培养方案,提高办学质量,着力培养具有国际化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视野、具备厚实基础学科功底和丰富产教融合实训经历的复合型高层次并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胸怀的集成电路领军人才。
专业介绍
招生专业围绕“前沿交叉、经典奠基、应用牵引”三大关键词,共同构成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专业着眼于未来领军人才,强化科研素养训练的同时,引入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复旦经典专业,主要教授集成电路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夯实根基;集成电路-信息与计算科学(人工智能)专业面向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紧密对接不同领域,提高集成电路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选派师德高尚、教风端正、治学严谨、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加入,加强对日常教学工作的统一指导,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名师大家一线教书育人,两院院士及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直接担任班主任,为本科教学注入强劲动能。目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等30余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40余人次;班导师共108人。专任教师11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0人,副高级职称42人,博士生导师94人,硕士生导师20人;校外合作行业博士生导师15人,校外合作行业硕士生导师36人。
毕业生将具备集成电路领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独立从事和组织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及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熟悉集成电路领域最前沿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及其发展现状和趋势,能够独立地在集成电路发展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创立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并展现出持续提升专业素养的能力。
课程体系
学院注重跨学科交叉创新,聚焦集成电路“卡脖子”领域,成立“集成电路器件与原理”“集成电路制造工艺”“集成电路设计与EDA”“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新算力”五大核心教学团队,形成“理论—设计—制造—封测—应用”五位一体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交叉领域的融合型创新人才和面向新兴产业和新业态的拔尖人才。
课程体系兼顾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产业应用,围绕AI背景下集成电路新制造、产生新算力、芯粒集成三个方向进行规划,重点建设一批集成电路精品课程,设置专业进阶与本研衔接课程。通过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扎实掌握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所必需的数学与物理基础知识,深刻理解集成电路技术在摩尔定律发展到极限所面临的重大技术变革,充分参与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实践,熟练运用半导体器件性能分析、表征,以及数字、模拟和射频集成电路设计、仿真与验证等知识和能力,开展集成电路基础及交叉应用研究。学院《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原理》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首批“上海高校示范性本科课堂”,《半导体物理(H)》等3门课程获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立项,《半导体器件原理(H)》等5门课程获评“复旦大学优质课程”荣誉、《信号与系统概论》等8门课程获批“复旦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获“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升学就业前景
学院本科生深造比例整体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比例超 70%,国内深造就读去向以复旦大学为主,部分毕业生进入国家重点工程单位深造。
学院学生就业进入集成电路相关行业比例超96%。产业界主要就业单位包括上海海思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华大九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党政机关主要就业单位包括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
培养优势
学院充分发挥集成电路学科前沿交叉、应用牵引的特点,融合了复旦大学在数学、物理、材料、化学、生物等基础性学科上的优势,培养学生运用数学与物理等基础理论的能力;通过与计算机、人工智能及电子科学技术等应用学科的交叉教学,培养学生的融合创新能力;深度参与产业实践,打造“一生一芯”项目,并与集成电路领域的头部企业建立对接实习机制,业界出题目、学界找答案,产学接轨激荡出尖端技术;全程导师护航,学术导师+产业导师联合指导,参加国家竞赛、国际交流,实现学术成长“加速跑”。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建设集成电路人才实训实践和创新创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