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研究生教育,在培养规模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坚持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领域“打头阵、当尖兵”。学院聚焦集成电路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机制,通过工程硕博改革专项与集成电路专项班建设,统筹推进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持续强化思政课程、核心课程及教材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持续严格把控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关,深入落实破除“唯论文”,进一步提升学生和导师对于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视。
学院目前专任教师11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0人,副高级职称42人,博士生导师94人,硕士生导师20人;校外合作行业博士生导师15人,校外合作行业硕士生导师36人。学院严格落实导师管理制度:遴选环节综合学术水平、教学能力、科研成果及师德师风等标准,依托学位分委会多环节评审及外审机制,同时考察实践指导与人文素养;培训体系涵盖岗前职责教育、持续学术提升及学科专项教学技能培养;考核机制实行年度招生资格动态审核(结合科研成果、教学实效、师德表现等),并纳入学生评价反馈,确保导师队伍质量与培养成效。整体形成“多维评价、动态优化、公开透明”的管理模式。
学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熟悉了解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应用等各产业链环节的教授、学者和企业专家中,构建深度产学融合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集成电路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既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人才培养硕果累累的资深教授,也有来自集成电路领军企业的企业专家。委员会主导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方案规划和设置,也为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创新校企双导培养模式,依托9个实训基地开展工程硕博培养改革。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为导向,构建项目牵引-入企实践-联合攻关培养链条,精准匹配专项班学生参与企业课题研究,着力培育具有创新视野的科技人才。
学院始终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以“高精尖缺”和“产教融合”为导向,推动贯通本硕博的研究生一体化培养途径,不断强化系统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学院研究生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和ISSCC、IEDM、DAC 等国际顶级会议上发表了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和成果,多次获评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国际和国内集成电路领域学术竞赛中屡获佳绩。
学院2015年至今已培养研究生毕业生2000余人,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源源不断输出大量优秀领军人才。研究生毕业生在集成电路行业内就业比例达95%以上,近百位优秀毕业生已逐步成长为学界和业界的领军人才。部分毕业生在学术界取得突出成就,成为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中坚力量。部分毕业生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复旦微电子集团、中芯国际、华为海思、紫光展锐、通富微电、燧原智能科技等企业担任核心技术岗位,成为国内外知名和行业领军企业的骨干力量。据不完全统计,仅长三角地区,超过101家集成电路科技企业创始人出自复旦,基本涵盖全产业链,其中16家已在主板或科创板上市,毕业生已成长为业界新生代领军人才,攻克了一系列瓶颈问题。
未来,学院将全面落实学校“四个融通”教育教学改革,聚焦集成电路领域国家战略需求,以“创新为本,本研贯通、学科交叉、产教融合”为核心路径,持续推进研究生培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