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师资概况  教师名录
    • 教师名录

    • 2025.05.22
      研究方向:2D/3D图像读出和处理电路设计电源管理集成电路设计低功耗电路设计方法教育背景: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博士学术经历:2002年05月-至今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教授2000年03月-2002年04月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1996年09月-2000年02月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博士研究生
    • 2025.05.22
      研究方向与内容:1.射频/模拟/毫米波集成电路及无线收发系统芯片设计技术2.智能化应用集成电路设计技术教育背景:比利时根特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术经历:2004年02月-至今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研究员2002年06月-2004年02月Alcatel-Lucent上海贝尔研究与创新中心,研究员1997年01月-2001年12月比利时根特大学工学院,研究员科研获奖: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22Lam Research-复旦大学微电子论文奖学金二等奖(指导教师),2014代表性论文:[1] Y.Y. Pu, Wei Li, etc., A Tri-Mode Reconfigurable Receiver for GNSS/NB-IoT/BLE With 68-dB HR3 and 60-dB IMRR in 28-nm CMOS, IEEE Transactions on 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 (VLSI) Systems, vol. 31, no. 8, pp: 1140-1152, Aug. 2023.[2] C.G. Wang, Wei Li,
    • 2025.05.22
      简要介绍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3年本科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2021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21年至2024年在UIUC和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4年加入复旦大学芯片与系统前沿技术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下一代低功耗人工智能物联网的模拟/数字/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包括高能效能量采集与电源管理单元 (Energy Harvesting and Power Management Unit) ,面向人工智能计算的存算一体电路 (Compute-In-Memory) ,以及应用于超低功耗物联网的片上系统设计 (IoT System-on-Chip) 。目前,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权威会议与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顶级会议ISSCC与顶级期刊JSSC上发表论5篇。他是2020年IEEE国际电路与系统研讨会(ISCAS)最佳论文奖得主,同时担任JSSC、TCAS-I、TVLSI和TBioCAS等期刊的审稿人。 2023年入选国家和上海市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进计划。课题组每年计划招收多名博士后、博士以及硕士研
    • 2025.05.22
      主要经历(教育及工作经历):1995年02月-1998年02月上海交通大学电院博士研究生1998年02月-2000年06月浙江大学信电系博士后2000年06月-2003年06月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2007年06月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培训学习2003年06月-至今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研究方向:1)可编程芯片设计及其测试方法研究2)基于FPGA的神经网络加速器设计方法研究3)基于SoC FPGA的深度学习研发平台设计4)嵌入式可编程 IP 核及其软硬件设计方法研究主讲课程:“信号与通信系统 ” (本科生)“集成电路设计基础”( 科硕研究生)“VLSI系统设计导论”(工硕研究生)“集成电路设计透视” (书院课程)荣誉和奖励:上海市巾帼创新奖,2007适用于数据通路应用的可编程逻辑器件及其软件系,获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2),颁证(奖)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年度微电子研究院先进个人奖,2007年度学院奖教金二等奖,2008近期发表论文:[1] Xiong, Wei,Lai, Jinme,An Effective Test Method for
    • 2025.05.22
      研究方向:图像识别图像拼接教育背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博士学术经历:2005年04月-2007年05月复旦大学,博士后2002年03月-2005年03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1999年09月-2002年03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1995年09月-1999年07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
    • 2025.05.22
      研究方向:集成电路先进材料、工艺与器件研究,特别是集成电路MOS器件源漏栅接触技术方面的研究先进铜互连技术,纳米新型器件研究功率半导体器件研究柔性器件研究教育背景:复旦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理学博士学术经历:2011年04月-至今复旦大学,微电子研究院,教授2006年04月-2011年03月复旦大学,微电子研究院,副研究员2005年07月-2006年03月复旦大学,微电子研究院,讲师荣誉称号:复旦信息学院本科教学先进个人,2012复旦微电子研究院先进个人,2011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07教学获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2018复旦大学教学贡献奖,2016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4
    • 2025.05.22
      简要介绍复旦大学芯片与系统前沿技术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2020年7月澳门大学电机及电脑工程系获博士学位。2020年8月-2021年12月澳门大学微电子研究院进行博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模数转换器(ADC)、高速接口电路、脑机接口等方向。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扬帆专项、复旦大学全国重重点项目以及企业合作等多项项目。在ISSCC、JSSC、TCAS-I、CICC、ASSCC等会议和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担任JSSC、TCAS-I、TCAS-II等期刊的审稿人。课题组经费充足,研究内容为当前科技前沿方向,课题组常年招收硕士、博士以及博后,欢迎相关专业背景的优秀学者加入,联系邮箱wenningjiang@fudan.edu.cn。最新成果请见:Googlescholar: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yxabOCkAAAAJhl=enIEEE Xplore: https://ieeexplore.ieee.org/author/37086552870代表成果[1] Wenning Jiang et
    • 2025.05.22
      研究方向:新型存储技术及其创新应用电子邮箱:haoj@fudan.edu.cn个人网站:简要介绍2022年1月至今复旦大学芯片与系统前沿技术研究院青年研究员。2020年5月-2021年10月Micron(美光),新型存储器件研发工程师。2018年9月-2020年5月耶鲁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后,导师:Prof. Tso-Ping Ma。2017年12月-2018年9月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博士后,导师:Prof. Qiangfei Xia。2011年9月-2018年2月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博士,导师:Prof. Qiangfei Xia。研究内容:长期从事新型存储技术研究,致力于推动忆阻器以及铁电器件在存储、存内/类脑计算以及硬件安全等多领域的应用和技术转化。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共同第一/通讯作者在Nat. Electron.、Nat. Commun.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共11篇,谷歌学术引用5000余次,研究工作引起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被多位专家评价推荐;申请美国专利2项,已授权1项,多项工作正在向工业界转化。入选国家和上海
    • 2025.05.22
      简要介绍 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0年和2013年于复旦大学分别获得微电子学学士和微电子与固态电子学硕士学位。2018年于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18年至2021年在美国联发科从事公司新一代无线通信芯片的研发工作。2021年至2023年在美国创业公司Lassen Peak从事业界首个可实现电子扫描的低功耗便携太赫兹片上雷达系统的研发工作。2023年加入复旦大学芯片与系统前沿技术研究院。江晨于2016年和2017年分别获得IEEE固态电路协会的博士生成就奖(IEEE Solid-State Circuits Society Predoctoral Achievement Award),以及IEEE微波理论与技术协会的研究生奖学金(IEEE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Society Graduate Fellowship Award)。2022年入选国家和上海市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进计划。 江晨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于感知、成像和通信的硅基太赫兹集成电路与系统的研究设计。以第一作者
    • 2025.05.22
      研究方向:铁电集成器件与物理非挥发铁电存储芯片铁电薄膜生长与物性表征技术教育背景:1994年08月-1999年06月中科院固体物理所,凝聚态物理,博士1988年08月-1992年06月兰州大学材料科学系,材料科学,本科学术经历:2006年03月-至今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研究员2001年02月-2006年02月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和工程系,博士后1999年06月-2001年02月中国科院物理所和香港科大,博士后荣誉称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EPL杂志副编辑